3月19日的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烈日如火。然而,在水资源与环境部气象局的院子里,气氛比这烈日还要炽热。一场别开生面的“炭火对决”正在这里激烈上演——来自“乌干达竹木炭生产与利用海外培训班”的学员们,与中国竹炭专家陈冀锐老师,正用中国机制竹炭和乌干达本土木炭展开一场关乎“速度与耐力”的较量。
“预备——开始!”随着陈老师一声令下,学员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两个炉灶。木炭组代表、培训班学员Sarah迅速用传统引燃木条点燃炉灶中的木炭。片刻过后,木炭开始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火星四溅,围观的学员们连连后退。而另一边,陈老师则用一根火柴点燃了含磷的竹炭块,再用它去引燃竹炭。只见那竹炭仿佛一个驯服的精灵,安静地躺在炉灶中,纹丝不动,毫无烟火升腾的迹象。陈老师笑着说:“看,机制竹炭燃烧无烟无火星,这才是真正的安全燃料。”
第一轮:起跑速度大比拼。 20分钟后,木炭炉里的木炭开始变红,温度直冲300℃;反观竹炭炉却静如处子。学员们窃窃私语:"该不会是没点燃吧?"陈老师神秘一笑,测温仪显示竹炭炉已达200℃,“它只是低调,后劲足着呢!”
第二轮:耐力与安全的终极考验。 40分钟后,木炭炉温度飙至500℃,但木炭开始白化;竹炭炉也不紧不慢攀上480℃,炭块仍黑得发亮。“木炭像急性子,竹炭是耐力型选手。”他笑着打趣。

决胜时刻:数据揭示真相。 下课时,学员们再回头看两个炉灶,木炭炉彻底熄火,竹炭炉却余温袅袅。同样烧到500℃,乌干达木炭消耗量是中国机制竹炭的两倍,而且中国机制竹炭燃烧的时间更久!学员们在数据面前不得不惊叹:“原来机制竹炭不仅能固碳护林,减少对森林的砍伐,还能比木炭燃料更高效!”
这场对决的背后,是乌干达迫在眉睫的生态和能源危机。作为东非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乌干达接近90%民众的生活能源依赖木炭和木材,刚需的生活燃料导致森林砍伐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Sarah说:"以前我们以为只有种树能保护环境,现在知道通过中国技术制造的竹炭,既能保护森林,还能让做饭更安全。"
有着家族七代做炭历史的陈老师擦着额头的汗珠,眼中闪着光:“这是我第一次带非洲学员做竹炭的实验。看到他们从怀疑到信服,我突然明白,技术援外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点燃一把改变命运的绿色火种。”学员更是激动:“我们将去乌干达竹林最集中的地区推广竹炭,让更多人知道——保护森林和吃饱肚子,完全可以兼得!"

小竹炭的大使命。这场烈日下的较量,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长期致力于讲述中国林草科技故事、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创建援外培训品牌的一个缩影。炭火虽小,却可燎原,既温暖着中非友谊,也照亮着非洲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