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培训故事荟

China-aid Training

能让我与中国共产党党旗合个影吗?

来源:援外培训项目二处   类型:原创    撰稿:王颖  编辑:范一鸣 发布时间:2025-05-13 10:21

2012年春天,巴勒斯坦劳工部本地就业处行政职员卡提卜·伊亚德带着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好奇首次来到宁波;十三年后,他以巴勒斯坦劳工部本地就业处处长的身份重返宁波,探寻减贫与发展的“中国答案”。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巴勒斯坦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减贫培训班”上,卡提卜·伊亚德的故事,成为中巴友谊的美好见证。

图1:2025年伊亚德在浙东革命根据地与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旗合影

图2:2012年伊亚德参加亚洲职业教育研修班

2012年:点燃职业教育火种

2012年春,巴勒斯坦劳工部职员卡提卜·伊亚德作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修班”的一名学员首次踏上宁波土地。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外培训课堂上,中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令他耳目一新。他曾在笔记本上工整记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三年就业率达97.8%,秘诀在于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1天的培训中,伊亚德系统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多所职业院校。那些成功的职业教育案例,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原本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尤其是中国高职院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独到举措,让他深受震撼。“原来就业指导对青年人就业如此重要!”培训期间,这个念头不断在他脑海中闪现。

回国后的日子里,伊亚德像一颗被点燃的火种。他将在中国学到的经验不断消化、吸收,再结合巴勒斯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中。从改进培训课程到优化就业服务,他带领团队一步步推动着当地青年的就业工作。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普通职员如今已成长为巴勒斯坦劳工部本地就业处的处长。每当回忆起2012年的中国之行,伊亚德的眼中总会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2025年:对话减贫共富经验

2025年春,已任巴勒斯坦劳工部本地就业处处长的伊亚德重返宁波,参加“巴勒斯坦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减贫培训班”。此次培训紧密围绕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减贫这一核心主题,精心打造了丰富且极具实用性的课程体系。伊亚德特别关注浙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模式,他说:“在这里,我学习到了中国政府在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方面的先进经验,这正是巴勒斯坦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无论是电商运营的创新模式、植物养殖的科学技术,还是特色食品制作的工艺技巧,都为我们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思路。”

在余姚横坎头村考察时,伊亚德用手机全程记录“红旅融合”发展路径。当得知该村通过红色旅游使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的2750元增至2022年的4.5万元时,他转身对随行官员感慨:“这印证了我多年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系统性减贫战略,正是我们需要的‘发展密码’。”

珍藏红色记忆 启迪发展之路

培训期间,伊亚德多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意。在参观考察时,他会突然停下脚步,郑重地请求:“能让我和党旗合个影吗?”他的手机里,珍藏着多张与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合影。而在结业报告上,他更是用心描绘了一个庄严的党徽图案,笔触间流露着由衷的敬意。

图3:伊亚德在结业仪式上展示手绘党徽图案

图4:伊亚德在棠棣村与党徽合影

“我研究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伊亚德动情地说,“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你们走过的路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在培训班的小组讨论中,他常常以中国的发展历程为例,探讨巴勒斯坦如何借鉴这些经验应对当前挑战。他知道,这些光彩背后是一个政党带领人民奋斗的故事。而此刻,他正把这些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装进行囊,准备带回那片同样渴望发展的土地。

作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为132国近5000名学员提供培训,其中累计为巴勒斯坦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46人,涉及职业教育、港口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正如伊亚德在结业典礼上所说:“从地中海东岸到东海之滨,我们正在通过援外培训搭建一座中巴友谊的桥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供稿)

下一条:大道之行,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