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培训故事荟

China-aid Training

跨越山海的蓝色之约: 一位桑给巴尔官员的研修蜕变

来源:援外培训项目二处   类型:原创    撰稿:范文懿  编辑:范一鸣 发布时间:2025-07-17 17:11

从 2022 年云端课堂的隔屏聆听,到 2025 年实地探访的脚步丈量,桑给巴尔蓝色经济与渔业部州检察官阿曼女士的中国研修之旅,让“遥远的中国经验”从想象照进了现实。这场跨越三年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更是一次连接理念与实践的蜕变。

从屏幕到脚下:知识的沉浸式生长

“14 天的研修,抵得上蓝色经济专业本科的深度。”阿曼在结业典礼上的感慨,道尽了线下研修的独特价值。

相比 2022 年线上课程的启发式认知,此次实地学习让知识有了“落地”的重量。紧凑系统的课程覆盖蓝色经济全维度,而面对面授课、即时问答与案例教学,让抽象理论变成“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操指南。尤其是国际海洋法律体系的深度解析——中国在海事安全、渔业管理中的法律实践,与阿曼的日常职责高度契合,为她参与跨国法律文书的起草提供了清晰路径。

(阿曼课堂上与专家积极交流想法)

“线上给了灵感,线下才建立了系统认知。”阿曼坦言,中国蓝色经济的每一步实践,都需要“现场看、当面问、沉心思考”。

从上海到福州:触摸发展的多面镜像

研修之旅的脚步,串起了中国发展的多元图景。

初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气息与开放包容的态度扑面而来。阿曼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先进技术与高效节奏,更是城市治理中渗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序规划与绿色布局,恰是桑给巴尔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参照。

转战福州,生态旅游与文化保护的融合路径更显独特。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的生物标本室让她驻足:“桑给巴尔也有许多珍稀海洋生物,却缺乏保存技术。”这份发现,已悄然埋下合作的种子。

(阿曼在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考察)

“各地发展路径不同,但系统规划与公众参与的统一,值得我们深思。”阿曼眼中,城市的细节里藏着发展的密码。

从经验到行动:蓝色经济的落地蓝图

作为印度洋岛国,桑给巴尔的渔业与旅游业是经济支柱,却面临基础设施、资源管理等多重挑战。而中国的实践,为其打开了具体可行的突破口。

在阿曼看来,中国的渔港建设、水产养殖池规划、科研平台搭建,形成了可复制的系统化模式。“引入工程理念只是起点,更要探索科研协作与能力建设,提升本地技术水平。”她更关注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绿色能源、智慧港口、生态旅游的成熟经验,直指桑给巴尔尚未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清洁能源体系。

“我们想发展科技型生态旅游、可持续海藻养殖、绿色港口。”阿曼的规划清晰可见,这些业态将形成“就业-环保- GDP”的正向循环。

从结业到启程:合作的种子已生根

“知识不能停在课堂,要变成服务国家的行动。”作为学员代表,阿曼的承诺掷地有声。她计划与同伴们化身“培训者”,将所学传递给更多同事,让中国经验在桑给巴尔生根。

(阿曼作为学员代表在结业典礼上发言)

临别前,她发出诚挚邀请:盼中国专家赴桑给巴尔培训,邀中国企业探索海藻养殖、水产加工、绿色港口等领域的合作可能。

这场跨越山海的研修,终点亦是起点。从云端课堂到实地体验,从理念共鸣到行动规划,中国与桑给巴尔的蓝色之约,正从纸面走向深海,从愿景照进现实。

供稿:上海商学院

上一条:“数字追梦人”

下一条:要可持续发展,先搞标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