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西德哈尔塔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教师什雷斯塔·安吉特·库马尔轻轻拈起一根细长的彩色纸条。他手中的特制卷纸笔灵巧一转,纸端便驯服地卷曲成饱满的圆,再经指尖轻捏塑形,一朵立体的纸艺花瓣便在尼泊尔学生们惊叹的目光中悄然绽放。这双曾在今年六月宁波三关六码头的非遗工坊里,初次体验中国衍纸技艺的手,此刻正将这份源自东方的指尖艺术,化作喜马拉雅山麓课堂上的文化纽带。

图1:安吉特在尼泊尔的课堂上带领尼泊尔学生体验衍纸书签制作
作为尼泊尔西德哈尔塔大学的一名教师,什雷斯塔·安吉特·库马尔于今年6月12日至25日参加了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全球鲁班工坊(亚洲国家)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来华培训班”。十四天的旅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卷轴:课堂上,中国国情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阐释、鲁班文化对当代职业精神的智慧启迪、项目化学习的精妙设计、鲁班工坊核心成就的系统剖析,层层递进;课堂外,宁波教育博物馆的历史积淀、海天大学的现代气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治水智慧、美康生物的科技锋芒、宁波建设村的振兴画卷,共同构筑起一个多维、鲜活的中国图景。安吉特深有感触:“‘鲁班’二字,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发展脉络的智慧之窗。”
在三关六码头的非遗工坊里,安吉特经历了一场指尖上的文化震撼。非遗传承老师向他们展示了衍纸(又称卷纸)这门古老而精妙的东方技艺——它并非简单折叠,而是以彩纸为材,通过卷曲、捏塑、拼贴的技法,将平凡的纸条转化为千姿百态的艺术元素,最终组合成令人惊叹的作品。当老师将彩纸条与工具递到他手中,引导他体验卷纸的松紧、捏塑的力道时,安吉特被深深吸引。他看着手中卷成的紧实圆卷,在巧思与巧手下变幻为生动的花瓣或叶片,再被精心组合粘合成一枚独一无二的书签,内心涌动着对这份“方寸间的雕塑艺术”的惊叹,而这份悸动并未随着培训结束而消散。回国前,他特意在淘宝上选购了衍纸条、卷纸笔、白胶等全套工具——这些轻盈的材料,承载着他对中国古老纸艺的向往,飞越了世界屋脊。

图2:安吉特和他的衍纸书签作品
回到尼泊尔的讲台,安吉特迫不及待地将这份源自中国的指尖艺术融入教学。他精心设计了衍纸书签体验课,当尼泊尔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卷动纸笔,尝试捏出第一个基础卷“松卷”,再努力将其塑形为花朵或叶片,并最终将亲手制作的小元素拼贴组合时,教室里充满了专注的呼吸与成功的轻呼。安吉特看着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深刻体会到这枚小小的衍纸书签所承载的巨大力量——它无需言语,便以“卷曲的线条”和“立体的形态”这种世界共通的美学语言,瞬间拉近了中尼师生的心灵距离。
安吉特的衍纸课堂,正是“鲁班工坊”“知行合一、互学互鉴”核心理念的生动缩影。鲁班锁的智慧在于榫卯相契,不同构件彼此成就;衍纸的魅力在于万千纸卷的组合,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安吉特的实践,恰恰体现了这种“组合”的深意——中国的非遗智慧作为基础元素,在尼泊尔教育的土壤中“拼贴”出属于当地课堂的独特文化图景,完成了从单向输入到双向激活的跃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全球鲁班工坊(亚洲国家)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来华培训班播撒的种子,正在如安吉特这样的教育者心中生根发芽。一根彩纸,轻若无物,却因承载千年的卷捏智慧而能跨越山河;一枚书签,方寸之间,却因凝结匠心的拼贴组合而可沟通心灵。当中国的衍纸艺术在尼泊尔课堂上卷起第一朵纸花,当中尼师生共同凝视指尖绽放的立体之美,人类文明百花园中又一株名为“理解”与“共情”的繁花,便在这卷、捏、粘的无声对话中,悄然盛放,吐露芬芳。这微小而坚韧的连接,正是文化交流之桥最坚实的榫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