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培训故事荟

China-aid Training

学法理,走基层,书写中非双向奔赴新篇章

来源:援外培训执行二处   类型:原创    撰稿:范文懿  编辑:范一鸣 发布时间:2025-09-03 16:23

约翰·阿祖,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法学专家,不仅著有许多学术论文与专著,更常年在教堂进行免费的公共英语教学。2025年7月14日至23日,他参加了由商务部主办、上海商学院承办的法律服务来华研修班。在开班仪式上,他说:“这是我的第三次中国之行。每一次来中国,都有新的知识增量与认知突破。”这次,他以学员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将在华研修的成果,转化为对国际法律制度、基层治理模式及中非合作逻辑的深度思考。

学术对话:跨文化视角下的法律思想拓展

在《中国法律制度》专题课上,中国专家以“百家争鸣”切入中国法治思想源流的讲授,为约翰打开了跨文化学术对话的窗口。当听到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对比时,他立即联想到基督教原罪说与西方哲学“白板说”的异同——这种思想碰撞不仅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法理中“人性假设”与“社会治理”关系的理解,更拓展了其国际法律制度对比研究的维度。

“中国先哲对人性与教育的讨论,与西方哲学存在有趣的呼应。”约翰认为,这种跨文明的学术对话,让他在研究国际法律制度时,更注重从文化基因层面剖析不同法治模式的形成逻辑,为其法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分析视角。

图一:约翰(前排左四)与中方专家合影

实践认知:中国基层治理的制度人情交融

对嘉兴市越丰村“三治融合馆”的考察,让约翰得以直观触摸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他驻足于记录村庄变迁的展板前,认真观看从昔日村容杂乱到如今井然有序的对比图片,在时间轴上清晰看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如何一步步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从村民议事会定分止争的案例,到村规民约上墙后的新风气,再到乡贤调解化解矛盾的故事,每一段文字、每一组数据都让他频频点头。约翰不仅用手机逐字拍下展板上的治理细则,更在这些鲜活的讲述中理清了乡村有效治理的内在逻辑。而在体验环节,品尝着非遗高桥糕的清甜,亲手参与漆扇制作时感受着手艺传承里的乡土智慧,他更真切触摸到治理效能背后的人文温度——有效的乡村治理,既能让村庄守得住规矩,更能让生活洋溢着活力。

图二:约翰体验漆扇制作

合作本质:互利共赢中的发展经验共享

研修期间,约翰多次强调中非合作的 “互利共赢” 本质。他以尼日利亚为例进行说明:中国出口至尼日利亚的技术与设备为当地矿产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医院、学校、道路等项目所采用的高效建设模式与灵活支付方案,让非洲国家得以“先受益、后还款”;而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手机在非洲市场的普及,以及中国车企在尼日利亚设厂生产的平价汽车,更切实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更让他感慨的是中国对非洲的“经验共享”:“中国曾面临技术与发展的困境,如今却愿意将发展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们。”这种“共情式合作”让他坚信,非洲可以借鉴中国模式,通过教育普及、基础设施完善与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发展。而他本人,也希望能够成为促进中非合作的“民间大使”——未来,他希望在中国偏远乡村长期支教,一方面教孩子们英语,另一方面传授中非友谊、互利共赢的理念,为中非合作打下坚实的民间基础。

从法理思想的跨文化对话,到基层治理的实践认知,再到对中非合作逻辑的深刻理解,约翰的中国研修之旅,不仅是他本人的知识进阶,更是中非文明互鉴与发展经验共享的生动注脚。正如他所说:“中非的相遇与共鸣,正在互利共赢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篇章。”

(上海商学院供稿)

上一条:尺素越沧海—一封坦桑尼亚学员的致谢书

下一条:纪律、规划、格局——一堂生动的国家建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