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刚果(金)外交部顾问艾伦巴博士(正司级)来华参加了由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承办的“非洲法语国家改革开放中国经验交流研讨班”。回国不久,艾伦巴博士便写了一篇题为“我对中国的感性认识”的文章。艾伦巴博士作为一名非洲高级外交官,跳脱西方固有偏见,从亲历者视角呈现了一个具有强大韧性的中国,并对非洲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超越西方叙事:非洲国家“心动不如行动”
艾伦巴博士开篇即指出,西方媒体常将中国标签化为“人口过剩、混乱、新殖民主义”国家,这种片面认知亟待修正。他主张,若要理解中国,应该亲自来中国,感受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尤其需要倾听“中国人自己讲述的历史”。
艾伦巴博士进一步写道:“在西方国家之外,我们惊讶于中国城市化的高水平且有组织性的发展,中国在短短十余年把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巨型城市,中国在卫生、教育、健康、居民基本需求管理等方面的成就同样有目共睹,以至于我们在中国街道上没有看到乞丐和排外仇外的行为。我们不禁想问:非洲国家领导人来华访问,看到中国在仅仅几十年时间里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心里怎能无动于衷呢?!”
二、“学有所悟”:一个具有强大韧性的中国
在艾伦巴博士看来,如今的中国有着强大韧性,具体体现在:
一是制度韧性。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长期战略规划,通过连续实施的“五年计划”保持政策连贯性,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框架;1978年中国政府启动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成功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根本改变政治体制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活力;中国拥有举国体制优势, 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有效组织全国资源应对重大挑战。
二是经济韧性。中国实施双轨并行策略,对内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对外扩大开放吸引资本技术,深度融入全球化同时保持发展自主性;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依托制造业、出口、劳动力优势及完整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数十年经济腾飞,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拥有雄厚基础支撑: 拥有超过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高水平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信网络)、快速且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2%升至目前的67%);中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视制度创新为持续发展的命脉,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实验室”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社会韧性。中国实现了脱贫攻坚奇迹,通过系统性工程(定点帮扶、精准施策、基建投入、产业扶贫、生态治理等)于2020年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基本民生需求;中国拥有强大的民生保障与动员能力,在卫生、教育、健康、基本需求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形成全民动员支援网络,共同抵御挑战。
四是文化韧性。中国在高度融入全球化的同时,极其完整地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艾伦巴博士写道:“中国韧性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中国的万里长城。这座最初为中国各朝代抵御外敌而建的军事工事,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万里长城为象征的团结精神和历史传承,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
三、非洲启示:务实借鉴中国经验
艾伦巴博士的核心关切在于非洲国家如何从中国道路中汲取智慧。他先是对西方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尖锐指出非洲追随西方模式半个多世纪却“没有取得明显的经济成果”,而中国经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帮助非洲“从西方模式的沉睡中苏醒”。接着,他提出具体合作战略,呼吁非洲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的开放政策、“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非洲国家的战略重点应聚焦“先发展工业,后发展城市”,具体融资与合作模式包括BOT和资源担保等,用于发展基建、建设新工业城市/首都卫星城/交通枢纽/港口城市。最后,他谈及中国的精神内核与实践启示,赞赏中国人民的严谨作风与精神实践,期待非洲国家能够效仿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的“广泛动员”,通过多边主义来促进技能交流与动员,并以“天助自助者”作为激励语。
四、结语:韧性中国与非洲的觉醒之路
艾伦巴博士的上述感性认识,是一位非洲高级官员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近距离解读。他看到了一个通过战略规划、集体动员、改革开放实现惊人转型的韧性中国,其核心经验在于制度创新、目标治理与务实精神。他呼吁非洲以中国为鉴,摆脱对失效西方路径的依赖,以“先发展工业、再发展城市”为序,善用中国资源与平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自助”发展之路。这份认识,既是对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鲜活观察记录,更是对非洲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份热切宣言与行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