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清新的空气、明亮的灯光与井然的人流扑面而来。与家乡机场的嘈杂相比,这里的一切安静而高效。车窗外,车辆在宽阔的道路上有序穿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度。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智慧交通”的脉动,也仿佛预见到,这段研修旅程将让我触摸到中国的未来。
4月17日至4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智慧交通与基础设施研修班。为期14天的学习,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段旅程,更是一份宝贵的机会。我期待能够系统了解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发展经验,也希望能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
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近几年在交通领域的发展,就是“创新”。在大华股份有限公司,我看到了智慧交通的具体实践: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捕捉道路信息,从车流量到行人轨迹都能精准分析;大数据平台为城市交通提供科学调度方案;无人化的交通管理中心屏幕上,城市的运转如同一幅有序的动态画卷,被系统精准掌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技术并非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实应用在道路和社区中。那一刻,我不禁想起刚下飞机时的震撼——当时看到的“智慧交通的脉动”,如今在这里找到了具体的答案。中国的创新,并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落地在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真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如果说在大华股份我看到了交通领域的创新,那么在菜鸟智能物流,我感受到的则是物流的未来。走进宽阔的仓库,无数机器人像舞者般穿梭,精准分拣每一件包裹,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仿佛赋予仓库“思维”和“神经”,让复杂的物流系统高效有序运转。与尼日利亚的物流场景相比,这种高效率与智慧调度令人震撼,也让我看到智能技术如何深刻改变流通和城市运转。
走在街头,随处可见的摄像头不仅是监控,更像城市的“眼睛”,与交通系统和大数据平台相连,实时分析车流与人流,让城市运行安全、高效。无论是道路、仓储,还是街头的智能监控,创新无处不在,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深切体会到科技力量的实际应用。
在亦庄无人驾驶示范区,我第一次坐进无人驾驶汽车。车辆在没有人工操控的情况下平稳启动、转弯、避让行人,每一个动作都精确自然。车内安静而舒适,仪表盘上显示的路线和数据不断更新,仿佛整辆车都在思考和决策。我透过车窗,看着它灵巧穿梭在示范道路上,顺畅通过红绿灯和弯道,甚至能够自动避开临时障碍。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城市的模样:整座城市的交通像被看不见的智慧网络编织起来,车辆与道路、信号与行人都在和谐互动。这一体验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前瞻性——创新不仅是理念,更已走向现实,未来的出行正在悄然发生。
如果说以上都是直观可见的创新,那么低空经济则是一种概念上的创新。它不仅是技术或设施的革新,更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相比道路、仓储和无人驾驶的“看得见的创新”,低空经济更像是一种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式的前瞻性设想。它提醒我们:创新不仅存在于眼前的技术和系统中,也蕴含于思维方式和战略规划里,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多可能。我坚信,低空经济一定会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凭借创新能力和前瞻思维,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引领世界探索未来城市的新模式。
通过这次研修,我不仅见识了中国在交通与物流领域的前沿创新,也感受到理念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作为来自尼日利亚的学员,我深信,这些经验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活力,也为我们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未来,我期待中尼双方能够在智慧交通、物流管理以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展开更多交流与合作,将技术、经验与创意带回尼日利亚,共同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创新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专利,它在交流与合作中才能真正释放全球价值。
(根据Samuel Etim Udoh采访片段整理)

图一 Samuel Etim Udoh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图二 Samuel Etim Udoh(左一)和尼日利亚代表团的合影

图三 Samuel Etim Udoh在与同行学员散步

图四 Samuel Etim Udoh(左一)与同行学员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