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摩洛哥财政部工程师穆哈·比查(Moha BICHA)来华参加了由商务部主办、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承办的“非洲法语国家改革开放中国经验交流研讨班”。回国不久,穆哈·比查便写了一篇文章,文章题为《从茶叶到中国梦:一位摩洛哥人的见证》。
在《从茶叶到中国梦:一位摩洛哥人的见证》一文中,穆哈·比查以个人经历为线索,通过“茶叶”这一象征物,讲述了他对中国从童年想象到亲眼见证的认知变迁过程。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童年印象。通过他的家庭饮茶传统形成对中国的初始想象,将中国与茶叶紧密关联,并萌生赴华愿望;二是认知深化。他在成长过程中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规模与发展潜力,认识到中国不仅是茶叶故乡更是崛起大国;三是亲身体验。他2006年首次访华,通过游览城市、感受文化科技发展,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宏大格局;四是当代见证。2025年他重访中国,惊叹于数字化发展、经济转型及贫困治理成就,视中国为“将梦想变为现实”的生动范例。他在文章最后升华主题,指出中国从“茶叶之乡”发展为全球典范的历程,坚信未来中国将持续为世界带来繁荣与奇迹。
穆哈·比查撰写的文章参考中译文如下:
从茶叶到中国梦:一位摩洛哥人的见证
作者:摩洛哥财政部工程师 穆哈·比查
有些词语,自孩童时起便会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我是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柏柏尔农民之子,对我来说,“中国(Ssin)”便是这样一个词。在我家里,这个词总与煮沸的甜茶香气相伴,有时茶里还会加几片薄荷叶。大人们总说:“这是来自中国的茶”。在我儿时想象中,中国仅是远方国度,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茶饮便产自那里。
我慢慢长大后,学会了认字,能看懂包装盒上面印着的“中国绿茶”几个字。我已故父亲曾跟我说:茶叶来自遥远的中国,而非产自我们这里(指摩洛哥)。父亲说:“多亏了中国,我们才能喝到茶”。自那时起,我便立下人生第一个梦想:有朝一日,去那个遥远国度看一看,亲手触摸茶叶,闻一闻茶叶最初的香气。
多年以后,中国在我脑海中的轮廓逐渐丰富起来。我渐渐明白:中国有万里长城、承载着十几亿人口、拥有数千年历史,其历史回响穿越世纪长河。上世纪 80 年代,我们富有远见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深深刻在我脑海里:“当中国醒来时,世界将为之震惊”。于是我终于明白: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更是正在崛起的强国,是一个能给世界带来希望的国家。
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事情印证了我的上述直觉。彼时,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谈论东方巨人中国的崛起。我关注并痴迷于中国的崛起,我儿时梦想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变大。
2006年,命运终于让我有机会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我有幸到访北京,参观了故宫和万里长城。我还品尝了四川麻辣菜,并对重庆的跨江大桥惊叹不已。我触摸了长江的碧波荡漾,久久凝视深圳这座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并漫步在香港这个东方文化与英伦遗产交融的独特城市。所有景致都以全新的尺度,在我眼前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宏大格局。回国后,我便一刻不停地向亲友讲述我上述在华经历,希望亲友也能分享这份“奇迹”。
十九年后的2025年,我有幸重返中国。我发现:中国再一次实现了蝶变。现金支付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支付与人脸识别技术;街道上满是充满现代感且大胆设计的中国品牌汽车;中国数字生态系统已自成体系,几乎与中国以外地区的其它数字体系平行发展。
我有幸受邀参加“非洲法语国家改革开放中国经验交流研讨班”。在华参训期间,我深刻理解了中国是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与服务高地的跨越。
对我而言,今天的中国已不仅是茶叶之乡,中国更像一堂生动的课程,这堂课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懂得如何将梦想变为现实。我坚信:我们在华期间的所见所闻仅是未来更加璀璨繁荣的前奏,是未来更加震撼人心的中国奇迹的序章。届时,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成为中国繁荣与奇迹的见证者。

图片一 研修学院陈润云副院长给穆哈·比查颁发结业证书

图片二 穆哈·比查在研修学院多国语言欢迎墙前合影

图片三 穆哈·比查在北京前门大街合影